| 			 
			  近日,由资深新闻人吴其西主编的《闽侯乡土文化丛书•大湖》已正式定稿成书,该书以生动的故事和通俗的语言系统梳理并展现了大湖乡独特的山川风貌与人文积淀,堪称一部浓缩的乡土文化志。 资深媒体人担纲 确立“讲故事”编撰理念 吴其西,闽侯县大湖乡小廷坪自然村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拥有长达25年省级中央级主流媒体的新闻采编工作经验,经历一线记者、编辑部主任、主编等。丰富的采编实践,赋予其作品生动的现场感与独特的叙事魅力。去年年底,他正式接手《闽侯乡土文化丛书•大湖》的编撰工作。 ▲吴其西伏案工作 面对大量繁杂的初始资料,他迅速明确了编撰方向:“乡土文化一定要以讲故事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遗落在乡野间的古物、记忆写出来。”他立志用平实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为大湖乡勾勒出一幅立体鲜活的人文图景。 
 ▲大湖乡•罗福生/摄 大湖乡地域广阔,拥有27个行政村,占据闽侯县总面积约六分之一。这里北枕巍峨雪峰余脉,南眺浩渺闽江烟波,层峦叠嶂,风景殊胜,素有“福州后花园”之美誉,历代文人墨客于此留下了众多诗篇。 然而,编撰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吴其西坦言,最大的挑战在于乡间故事的“断层”。“那些能够娓娓道来往事的老人大多不在了,留下的故事往往零碎不全。”为此,他和团队必须反复深入实地走访,细致整理、核对故事细节,努力将那些残缺的片段串联起来,使之成为完整可信的叙事。 
 ▲吴其西向记者讲述乡野调查过程中的趣事 重返故乡之路: 文献与田野的双重深耕 编撰丛书的过程,对吴其西而言,亦是一次深刻重返故乡的精神之旅。为求内容的真实与全面,他埋首于《大湖乡志》《闽侯县志》《闽侯人民革命史》等文献之中。每一次伏案研读,每一次乡野踏访,都是与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对话。 
 ▲吴其西深耕《大湖乡志》《闽侯县志》《闽侯人民革命史》 他先后六次带队深入大湖乡进行实地考察,其间与雨天结下不解之缘。雨后的山乡,水汽氤氲,别具韵味。一次,他与同伴吴心钰老师前往双溪村采写龙潭瀑布。抵达村口时雨势刚歇,当地干部因山路陡峭湿滑,出于安全考虑劝阻他们前行。但吴其西凭借多年的采编直觉认为,风雨天气或许能捕捉到独特的景致。果不其然,因雨水丰沛,龙潭瀑布水量激增,声势浩大,四周云雾缭绕,他们成功拍摄到了效果极佳的照片。 
 ▲吴其西走进珍山村珍山堡•吴心钰/摄 
 ▲吴其西雨中探访武竹村古桥•吴心钰/摄 另一次雨中,他经过武竹村,车窗外看见一座寂寥古朴的石拱桥,四周杳无人迹,便立即停车,撑着伞走近这座无人问津、历经岁月洗礼的古桥。后经查证,此桥名为“武竹桥”,曾是当地重要的农业生产用桥。他驻足良久,细心记录,将这颗几乎被世人遗忘的“明珠”郑重收录于丛书之中。 复原技艺与品味乡情: 田野中的深度记录 在深入采写新塘村锡艺传承人陈忠铨时,吴其西采用了沉浸式的工作方法。他直接住进陈忠铨家中,通过朝夕相处的细致观察与深入交流,走进这位老手艺人的日常生活。 
 ▲新塘村锡艺传承人陈忠铨挑着锡担•吴心钰/摄 为了更真实地再现昔日锡匠的工作场景,他协助陈忠铨找到了废弃已久的代表性工具——挑锡担,并重新穿上绳索,戴上斗笠。当陈忠铨挑起锡担,那一声久违的吆喝响起时,仿佛时光倒流,当年锡匠们走村串户、叮当作响的画面得以生动复原,并最终定格于书页之上。 
 ▲吴其西与村干部在澎湖山•吴心钰/摄 
 ▲吴其西实地探查雪峰寺卓锡泉遗址•吴心钰/摄 在箬洋村,热情好客的村民让他品尝了多家自酿的青红酒。那醇厚的酒香,不仅温暖了身心,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关于箬洋青红的文化篇章便在微醺的乡情中逐渐酝酿成形。 ▲吴其西品味箬洋青红酒•吴心钰/摄 他的足迹遍布大湖的山水之间:在卓锡泉边亲手舀起清泉品尝,在金鳌桥上细细寻觅“金鳌”的踪迹,在东姚村探寻记录古树名木……时间虽紧,但这些珍贵的田野足迹,构成了丛书最扎实的根基。 故乡印记: 从求学少年到文化守望者 吴其西与大湖的情感联结,深植于其少年时代。他12岁时便从大湖中心小学考入闽侯一中,由此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艰苦求学路。每次返校,他都需要徒步七个小时,翻越重重山岭抵达白沙镇,才能换乘公交车前往学校。这段用脚步丈量故乡山水的经历,深刻烙印在他的记忆里。在其散文作品《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中,他曾深情回忆这段求学往事。 
 ▲吴其西展示《闽侯乡土文化丛书•大湖》样书 自此一别故乡四十载,但故土之思从未间断。吴其西坦言,自己时常在夜深人静、忽闻犬吠之时想起故乡,恍惚间以为回到了那片熟悉的土地。这次《闽侯乡土文化丛书•大湖》的编撰工作,恰好给了他一个契机,将梦中反复出现的故乡景象——那一条条蜿蜒小路,一声声鸡鸣犬吠——一一在现实中落地、确认、书写。 
 ▲《闽侯乡土文化丛书•大湖》样书 如今,书稿已成。吴其西在本书的后记中,写下了对家乡最深的祝福与期盼:“愿此书能如一粒种子,播撒下对故土的认知与热爱,让大湖的山川风物、人文精魂,在时光的长河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这部丛书不仅是对大湖乡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系统梳理,更是一位离乡游子对故土赤诚的文化献礼,承载着厚重的乡愁与传承的责任。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陈舒凡 邓一飞  |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