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双十一”购物节已全面拉开帷幕,淘宝天猫、京东、抖音等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各类促销活动,这期间既是一年中购物消费的高峰时段,也是消费纠纷多发频发的时间节点,因此消费者在享受网购带来便利与优惠的同时,要时刻擦亮眼睛,保持清醒头脑,莫忘理性消费,谨防消费陷阱。福州市消委会特提示如下: 制定购物清单 了解商品信息 消费者应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及家庭生活消费需要,提前整理和列出“双十一”购物清单,明确拟购买的商品类别、数量、经费预算等,做到有的放矢、按需购买,避免因“巨惠特卖”“限时抢购、秒杀”等营销宣传产生冲动消费,或者为了所谓的“满减凑单”而盲目购买不必要商品,造成浪费。与此同时,要通过网络等渠道挑选所需购买商品品牌,了解型号规格、功能功效等信息,特别是要对价格做到“心中有数”,注意观察近期价格波动,必要时可借助比价工具查询商品历史价格走势,防范“先涨后降”的虚假优惠。 选择正规渠道 明辨促销规则 消费者应优先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规模较大的电商平台及官方旗舰店,注意区分平台自营和入驻商户,关注公示的营业执照和与其经营业务有关的行政许可,不要轻信和点击来源不明的购物网址链接,勿脱离平台进行私下交易。面对层出不穷、眼花缭乱的预售、满减、红包等优惠活动,消费者要认真阅读各大电商平台及商家的促销规则,详细了解使用条件、适用范围、有效期限、赠品权益、退换货等内容,并坚持货比三家,对不同平台及商家的商品价格进行比较,充分用好规则,做好优惠组合。消费者在下单支付前要仔细核对订单详情,包括商品名称、规格、价格、数量及收货地址,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并享受了优惠活动。 理性直播购物 切勿盲目跟风 近几年直播带货热度持续不减,但也存在个别直播营销人员夸大宣传、诱导消费、销售商品货不对板、引诱消费者私下交易等问题。消费者在直播间购物时要保持冷静清醒,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的直播带货商家,不能只出于对主播个人的喜欢和信任而盲目消费。下单前,应充分了解商品的来源、功能、质量、效果及价格等详细信息,不要被直播间所营造的“秒光”“售罄”等氛围带动而冲动消费,必要时可对主播关于质量、售后的承诺,通过录屏、截图留存证据。同时,为保障财产安全及交易记录可循,消费者要警惕直播中“加微信享专属折扣”等话术诱导,切勿脱离平台进行私下交易,更不要直接转账或汇款至私人账户,或者通过发送付款链接页面或者扫描二维码等方式进行付款。目前,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福州市消委会联合面向全市直播电商企业发起“放心直播间”承诺活动,希望具备合法有效经营资质、信誉良好且管理规范的直播电商企业积极参入,共同推动我市直播电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AI工具虽便捷 还需谨防踩坑 今年“双十一”期间,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AI万能搜”“AI识图”“双11购物清单”等等AI工具,帮助消费者完成智能选品、同款比价、优惠叠加等,成为一大亮点。虽然“AI+购物”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购物决策中来,提高消费体验,但毕竟作为新生事物,在实际使用中难免出现推荐商品与期望值差别较大、跨平台比价不尽如人意等问题,而且在运行过程中需调取用户的过往浏览及购买记录,进而识别用户购物偏好,容易使消费者陷入算法精心编排的信息茧房,因此建议消费者理性看待和合理使用AI导购工具,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对推荐信息进行甄别,查看是否与自身需要相匹配、价格是否真正实惠等,避免被算法“杀熟”或误导。 守护个人信息 防范网络诈骗 在消费者开启“买买买”模式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伺机而动,实施网络诈骗,且网购退款理赔、快递异常、“百万保障”等诈骗套路不断翻新,隐秘性强,让人防不胜防。福州市消委会提醒广大消费者:不要随意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在APP注册和下单购物时要仔细阅读用户协议与隐私政策,拒绝“一揽子”授权,仅在必要时提供最小范围的信息;丢弃快递包装前要务必销毁或涂抹掉上面的个人信息,防止泄露。若通电话、短信等形式接到退款、网址链接、电话号码等内容的,要多方核实,谨防诈骗,做到“四不”,即不脱离官方平台私下沟通,拒绝添加私人微信或扫描不明二维码;不轻易相信高额赔偿承诺,警惕“好评返利”“投资高返”等诱惑;不回拨短信附带的非官方电话,陌生链接不点击,陌生软件不下载,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风险;不向陌生账户转账汇款,遇“账号冻结”“法律追责”等说辞立即报警。 仔细查验商品 保留购物凭证 消费者在下单后要及时关注物流快递信息,商品送达签收时应当场查验,确认商品与订单是否一致,有无破损、质量问题。特别是贵重物品和电子产品,建议能够录制开箱视频。此外,消费者要妥善保存完整消费凭证,包括但不限于:商品宣传页面截图、促销活动规则、与商家的聊天记录、订单信息、支付记录、发票、快递单号及物流跟踪信息等。若发生消费纠纷,消费者可先与商家或平台协商解决,依法提出合理诉求,协商不成的可拨打12345、12315热线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等渠道进行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