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AI技术的普及,电商平台上AI展示商品的现象日益增多。AI模特穿AI衣服做AI直播......这些经过算法优化的商品或虚拟形象,以近乎完美的状态或场景吸引消费者。然而,在AI展示背后可能隐藏着商品信息失真、消费者知情权受损等风险。福建省消委会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AI展示背后的真实落差。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一、AI美化后的“商品概念图” 1、身材比例失真 AI模特能够借助算法,对腰臀比、腿长等身体数据进行随心所欲的调整,从而呈现出人类现实中难以企及的“黄金比例”。而现实服饰与人的比例是很难实现“黄金比例”的,你收到货与版型可能就不是自己想要的效果。 2、材质与色彩偏差 AI渲染技术可能会对商品的质感进行过度美化,让原本普通的面料呈现出丝绸般的光泽;或者调整颜色的饱和度,使商品颜色看起来更加鲜艳夺目。这就导致消费者拿到手的商品,在颜色和质感上与AI展示图存在较大偏差。 3、功能效果夸大 对于美妆类商品,AI还会对其使用效果进行“优化”。比如,粉底液的遮瑕力度被显著增强,口红显色度提高的同时,唇纹问题也被过度美化。消费者在看到这些AI展示效果后,很容易对商品产生过高的期待,而实际使用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二、AI展示的“障眼法” 1、标识模糊不清 部分商家在商品详情页中,仅在角落用极小的字体标注“AI效果仅供参考”,或者使用“数字人展示”等表述。消费者很难从中明确知晓哪些图片是AI生成的,哪些是真实的实拍图。 2、混合展示陷阱 还有一些商家采用更为隐蔽的手段,将AI模特图与少量实拍图混杂在一起排列展示。消费者在浏览商品时,很容易误以为这些图片都是实拍图,从而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 3、动态视频误导 AI生成的动态展示视频也存在问题。在视频中,AI人的动态、服装摆动幅度、配饰搭配效果等都可能通过算法进行优化,与实际穿着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消费者仅凭这些动态视频,很难准确判断商品的真实情况。 三、提醒消费者理性看待AI展示 福建省消委会提醒消费者要理性看待AI展示,应将AI展示视为一种“创意参考”,而非商品的真实呈现。在选购商品时,要重点关注商品描述中的材质、尺寸等客观参数,对那些过度完美的展示保持警惕。此外,还应关注评论中的真实评价,警惕“刷单”好评等虚假信息。对于高额商品,建议消费者要求商家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查看实物,确保自己购买的商品符合预期。 四、合理使用AI技术 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同时,《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第十七条也明确要求,对生成合成内容必须在合理位置、区域进行显著标识。 福建省消委会强调:规范使用AI技术,不仅是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AI技术融入消费市场的关键所在。经营者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杜绝利用AI技术进行虚假宣传,确保AI技术的合理应用;平台应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审核、处罚等相关制度,形成有效的威慑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平台环境;监管部门也需持续强化监管力度,以强有力的监管举措,为行业的健康发展筑牢坚实防线。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让AI技术为消费体验赋能,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稳健前行,助力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 |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