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用灾害经济学指导灾后重建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作者:彭兴庭人气:243次 发布时间:2008-06-02 00:00:00    分享到:
    强烈大地震袭击汶川,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来评估这次汶川大地震的经济损失?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重建汶川的家园?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关于灾害经济的讨论以来,灾害经济学开始逐渐影响国家决策。1976年美国出版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政策》,运用经济学理论对灾害影响、减灾费用和效益作了详细探讨。而1980年的《美国防洪减灾总报告》也包括了减灾政策的效用分析等内容。印度籍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的 《贫困与饥荒》则是灾害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他以巴基斯坦、印度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大饥荒为例,用权利的方法揭示了贫困的根本原因。
    古往今来,各种灾害都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社会现象,总体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灾害的损失却可以降低。灾害经济学作为一门“负向经济学”,研究的是“负”的经济效益,本质就是一个规避风险的过程。在我们这么一个大国,灾害一般都有一定的区域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理位置上符合一定的正态分布。这种组合规律告诉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建立灾害基金的方式,来分散灾害风险。
    对灾害的历史性考察表明,灾害经济自身有着明显的周期发展特点,其轨迹为:灾变→大损失→大治理→减灾能力提高→灾害减少→损失减少→少投入→防灾能力下降→大灾变。灾害的周期律告诉我们,害与利可以互变。以地震为例,世界上还没有过大于8.9级的地震纪录,震灾也有临界点。四川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亚欧版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啮合的地方。因此,四川应该设防,我们也要吸取教训,充分利用害利互变的规律,让汶川大地震成为一部真正的教科书。
    灾害是宏观的,会对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连锁效应,但是,灾害又是微观的,有其具体的承受体,比如企业、家庭和各种社会组织。这些微观的经济体通过自身的具体行为,又决定和影响着宏观经济这个整体。固然,我们要从宏观层面建立一整套预灾、减灾体系,但企业、家庭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充分考虑微观的减灾决策。
责任编辑:张文章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