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转暖,越来越多市民开始扫码骑行,共享单车再度变得“活跃”。记者了解到,厦门的共享单车市场经过此前的多品牌“扎堆”,到如今已形成“三足鼎立”,行业正迎来洗牌后的全新发展。但发展背后,由“潮汐”现象引发的共享单车淤积新痛点也开始出现,期待各方合力破解。 从品牌扎堆到“三足鼎立” 家住海沧的小郭每天都要坐地铁去软件园二期上班。“软件园二期的地铁口离公司有10分钟路程,走路比较费时间,但骑单车就方便多了。”在打通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方面,短距离出行极具优势的共享单车,弥补了交通末端的缺陷,受到市民的青睐。 共享单车于2016年12月进入厦门,至2017年7月,共享单车数量最高时达46.8万辆。过去,厦门共享单车品牌林立,包括摩拜、OFO、赳赳等。而经过前期的“野蛮生长”后,共享单车行业已迎来洗牌。 记者从厦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获悉,目前,青桔单车、哈啰单车和美团单车这三家共享单车品牌,获得了厦门市场的运营配额。他们在厦门市场的投放量分别为:7.4万辆、4.7万辆、2.9万辆,总数为15万辆。此外,厦门还规划了15202个共享单车停车位,便于共享单车停放。 “潮汐”现象带来新痛点 共享单车的行业虽然不断发展,但问题依然存在。记者注意到,与以往共享单车随意乱停乱放的情况相比,如今出现的是“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新痛点。 在一些主要路段,每天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段,居民骑车往来地铁站、BRT站点等,导致共享单车聚集量迅速达到峰值,而共享单车的调度却赶不上“潮汐”起落的速度,局部车辆供需失衡现象严重,同时也带来了在某个时间段停放杂乱无序的问题。 昨天上午,记者在县后围里路口看到,正值上班高峰期,有些住在附近的上班族由于急于使用便随意抽车,使得原本排列整齐的共享单车变得杂乱起来。 另外,在一些主要路段的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这样的情况也同样存在。“尤其是早晚上下班的高峰时期,很多单车就停在地铁出口,越临近上班点越混乱,有的人发现快迟到了,就直接把单车一扔,匆匆走人。”在莲坂地铁站,一名负责调度的共享单车工作人员表示。 据厦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当前,共享单车比较集中在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等用户较活跃的区域停放,这些区域的容量往往有限,因此会产生部分共享单车堆积、叠放的“潮汐”现象。此前,他们曾对此进行摸底,发现轨道交通出入口等地存在130个共享单车淤积点,其中有30个是重度淤积点;同时,三大共享单车品牌“各管各的”,调度上没有形成合力,也一定程度上制约共享单车的有序发展。 多举措推动解决“堵点” 如何破解“潮汐”下的供需失衡,成了共享单车亟待解决的一大“堵点”。记者了解到,去年6月1日起,厦门开始正式实施《厦门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办法》,对共享单车管理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定;同时,自去年7月以来,厦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指导三家共享单车企业全量置换了基于北斗定位技术的高精度分体锁单车,通过推动厦门市共享单车硬件升级,停车精准度有了较大提升,有效解决了共享单车随意停放的问题。 哈啰单车厦门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已针对问题成立专项小组,“首先,在线上增加了用户引导;其次,增加定点巡检人员及调度司机,加强路面巡视整理,加强淤积点位车辆调度;同时,依托新技术,形成一整套应用于海量互联共享出行设备的智慧系统,以达到运力在时间、空间与需求上的最优匹配,解决相应问题”。 青桔单车福建区域有关人士表示,当前,青桔单车严格遵照主管部门1000:1的人车比设置运维人员,并配置30部调度车辆满足日常运营,可以较好满足当前的用车需求。 美团单车厦门公司工作人员则表示,将持续加大运维保障力度,运用政府单车管理平台和企业内部数据监控平台进行人员和车辆管理,及时进行人员调配,对堆积点进行清理,将运维工作网格化,在重点的包干区、包干路段,分段进行责任制分工。 厦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有关工作人员表示,未来,该局将牵头三家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加大共享单车投入、增加调度车辆、提高应急调度能力;主动跟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协商,尽可能为共享单车增加停放位置;探索引入第三方调度机制,对三家共享单车品牌进行整合调度;聘请专业机构,研究减少共享单车淤积的方案。(记者 叶子申 见习记者 王温萍 通讯员 熊剑 陈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