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章书写在电网创新发展的变革中,把成果体现在公司转型升级的实践上。 作为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头羊”和“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网福建电科院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巧借东风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勇立创新潮头,勇攀科技高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贡献智慧力量。 01、栉风沐雨 支撑电网跨越式发展 2022年9月21日,在闽粤电力联网工程换流站内,国网福建电科院技术人员正在忙碌地进行着模拟故障保护跳闸试验、双单元协调控制试验等直流系统调试工作,为闽粤电力联网工程进入168小时试运行做最后的准备。 为支撑闽粤电力联网工程建设,国网福建电科院从工程入网影响计算分析、主设备驻厂监造、交直流系统调试等方面入手,为工程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在奋战的近两年内,顺利完成120套关键设备驻厂监造,1000余项检测项目和1000余项系统联调试验,实现水土保持在线监测装置、微生物固土、纳米复合防腐涂料等6项新技术应用。 回溯2012年10月8日,彼时在福建福州,由国网福建电科院负责调试的福建首座500千伏智能变电站——福州笠里变电站顺利投运。 “系统联调的集结号一旦吹响,就是多专业协同作战,各种试验项目有条不紊,紧锣密鼓地展开。试验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难题,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为电网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全力保障工程按期顺利投运。”参与过榕城特高压、厦门柔直、闽粤联网调试的晁武杰博士如是说。 时光穿梭,弹指十年,有助推电网跨越发展的征途漫漫,亦有服务电源飞速发展的凯歌激昂。 十年间,国网福建电科院负责调试的多个重要工程投入运行;全过程支撑特高压入闽,在国内首次完成了特高压现场电流互感器的暂态特性现场校核试验;前后开展1000多项试验,成功攻克了真双极拓扑连线、换流阀无源逆变等世界级试验难题,确保厦门柔直工程顺利投运……高质高效完成既定目标,鼎力支撑福建电网建设。 02、创新突破 科研成果更接“地气” 近年来,国网福建电科院注重以理念领先带动发展争先,提出“133”发展路线,引领广大科研人员深耕电网防灾减灾、海上风电安全经济并网、柔性直流输电、新能源并网消纳、能源互联网等优势技术领域,积极培育重大科技成果和角逐重量级科技奖项。十年来,累计牵头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40项,牵头国网福建电力首个863科技项目及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牵头的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3项;累计授权专利610项,牵头发布各类标准55项。 科技创新只有应用到生产第一线,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企业创新发展增添新动能。 2019年5月,为了让科研更接地气,提升技术创新服务生产一线实效,该院创新实施了科技创新、技术监督、技术服务“三合一”片区服务经理工作机制,组建11支片区经理服务团队,深入一线收集难点、痛点问题。片区服务经理工作机制累计征集问题236项,累计确立院控重点项目29项,组建柔性攻关团队18支,解决长期困扰生产一线的难热点问题24项,有效聚合公司系统内外部创新资源共同攻克生产一线“卡脖子”技术顽疾。 与此同时,为打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最后一公里”,2020年,国网福建电力双创中心在电科院揭牌成立,储能、5G、无人机、强台风、人工智能等前瞻实验室入驻,与社会企业、高等院校等多类型创新主体构建联合攻关团队,形成矩阵式创新体系,实现跨领域、跨单位、跨专业的科研合作。截至目前,双创中心已完成近百个项目的孵化转化,打造了一批“接地气、易推广”的创新成果,并应用于生产一线。 03、破立并举 擘画创新“路线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省级电科院在国网创新体系中处在基层,从事的大多是面向实际需求、解决一线问题的应用型创新,如何实现两个“第一”叠加,得到“1+1>2”的效果呢?机制保障是“突破口”。 创新需要沃土,机制则是土壤中的养分。近年来,国网福建电科院优化创新组织体系,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让澎湃的发展动能持续“在线”。 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加快建立完善以一线科研人员为主体、以高水平实验室为依托、以双创中心为平台的三级创新体系;在创新工作机制建设上,强化柔性协同、内外协同、上下协同,建立以成果转化为纽带的全链条协同创新机制;在创新激励机制建设上,制定“中长期”激励方案,打破“大锅饭”,加强对做出突出贡献科研人员的激励,加大分红激励工作力度;在科技管理机制上,承接好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全面激活科技工作者创新热情。 提升技术支撑成效,2022年6月,该院将原“三合一”片区服务机制与科技创新攻关团队、跨单位联合团队等机制有机结合,升级打造“省-院-市”联合创新攻关机制,同期发布了首批8个攻关项目,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全方位合作和协同创新。 “配电无人机规模化应用难题,提升配电巡检智能化水平”是国网福建电科院2022年确立的联合攻关项目之一。“立项时考虑到项目跨专业要求高、技术探索性强等情况,团队吸收了来自多公司多专业的15余名人员参加。”项目负责人陈伯健介绍。经过近4个月的联合攻关,团队已高质量完成阶段性攻关任务,实现了协同创新效益和成果实用性的目标。 与此同时,国网福建电科院还立足电网防灾减灾、电力新材料应用、新型配电网平台建设等,构建7支实验室实体化运作技术攻关团队,做强做优实验室和人才两大核心资产。一方面,建立在研项目评价机制,采取绩效管理手段,强化过程管控及结果客观评价,确保项目成果取得成效。另一方面,颁布《国网福建电科院构建技术人才成长通道实施方案》,在行政、职员等通道外,建立技术人员P序列,设置P1到P5的技术成长通道,为技术人员扎根专业提供坚实保障。 为高端人才“搭台子”,加快培养一批在高新技术领域能“一锤定音”的权威型“领军人才”;为技能人才“铺路子”,加快培养一批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复合型“总师人才”;为青年人才“架梯子”,让青年科研人员“扛大旗”“挑大梁”……十年来,国网福建电科院科研管理模式有破有立,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存量科研资源进一步盘活,为支撑国网福建电力和电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张波 王忠平 郭清梅 李彤 郑宇 项胤兴 晁武杰 陈伯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