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福鼎市市场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部署要求,围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问题,直面监管薄弱环节,创新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模式,提升监管水平。截至目前,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492家,查处农村假冒伪劣案件50起,罚没28.81万元,没收相关假冒伪劣产品3068.25公斤。 ![]() 01、运用监管网格 构建群防群治机制 坚持“源头治理、系统防控”原则,发挥福鼎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牵头抓总作用,要求属地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各乡镇街道专题部署,明确乡镇、部门、村居责任分工,做到责任到人,保证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无死角。针对农村食品经营者规模小且分散的特点,以及农村地区私屠滥宰、黑窝点、黑作坊隐蔽不易发现的难点,属地党委政府要求村委会干部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日常巡查的“侦察兵”和信息收集的“顺风耳”作用,对发现疑似食品违法犯罪的线索,及时向属地党委政府或市场监管部门报送线索,形成群防群治的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积极打造“社会共治、风险联防”的农村食安治理新模式,降低农村地区假冒伪劣食品风险隐患。 02、聚焦能力提升 强化监管质效 围绕如何辨别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以及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等关键环节,该局在乡镇开展联合检查时,指派相应精干执法人员会同乡镇(街道)干部开展联合检查。执法人员分别就整治违法行为认定、问题整改等相关环节,开展一对一现场教学,提升乡镇(街道)干部业务水平,使乡镇干部成为食品安全协助监管的“好帮手”。同时,针对现场联合检查发现的问题,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提高主体责任意识、从业自律意识,杜绝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真正就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做到同题共答、同向发力。今年来,福鼎市包保干部已督导食品生产经营主体4054家,发现问题109个,并全部整改完毕。 03、紧盯重点区域 强化靶向整治 以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为重点区域,紧盯网络销售、农村地区生产企业、小作坊、集贸市场、小经营店、面向农村的食品批发市场等重点场所,加强日常监督巡查工作力度,及时排查发现农村食品安全违规违法线索,打击“三无”、“山寨”、商标侵权、劣质、过期食品等违法行为。如管阳镇实施多部门联合监管,成功劝退一起未报备食品展销会;桐城市场监管所联合公安部门,成功查处一起经营河豚案件;太姥山镇、沙埕镇、桐山街道、硖门乡等统筹协调成员单位力量,发挥“属地+部门+村居”三级联动检查模式,对发现的问题,当场能立即整改的要求立即整改,其他相关违法行为由相关职能部门查处,形成监管合力。 04、注重宣传引导 强化安全意识 依托媒体平台发布公开征集农村假冒伪劣产品和食品违法违规线索公告;发布食品消费风险提示,提高农村居民对假冒伪劣产品和食品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结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安全生产月”等开展宣传活动,制作食品安全宣传海报、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风险预警手册及宣传单进行宣传,为群众答疑解惑,通过实物对比展示、真假食品辨识等互动方式,鼓励群众化身“食安监督员”。各乡镇、村委会及居委会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整治行动、LED滚动播放宣传标语、举办现场宣传咨询活动等,乡镇、村居志愿者进村入户,分发宣传册(单),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的良好格局。 (福鼎市市场监管局 刘元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