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德市锂电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产业技术迭代速度快,专利爆发式增长,对快速确权、高质量专利布局的需求急剧攀升。为此,宁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呼应产业需求,锚定“严把预审质量关、精准赋能产业创新的核心目标,构建“全链条服务、全流程管控、全方位协同”的预审工作体系,持续推动知识产权预审服务与产业创新发展深度融合。 聚焦产业需求 快速“确权”激活创新动能 宁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千方百计提升专利预审服务效能。中心运行三年多来,累计接收预审案件7300余件,其中,授权专利达5600余件,助力申请主体将发明专利授权周期由20个月以上压缩至平均69.2天。 在服务覆盖优化上,2024年新增12个国际专利分类(IPC)主分类小类。目前,已实现新能源领域58个国际专利分类(IPC)主分类小类和10个外观设计专利洛迦诺分类小类的广泛覆盖,预审服务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达95%以上。 在服务模式创新中,搭建“一企一策”定制化服务机制。与宁德时代等行业头部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预审员实践基地,搭建起双向赋能桥梁。预审员深入企业研发一线实地调研观摩,将真实研发场景转化为预审能力提升的“实战课堂”。同时,针对企业核心技术保护需求,组织专业技术研讨会,从专利布局规划、授权文本优化等环节入手,帮助企业扩大专利保护范围,真正实现技术保护与产业落地的无缝对接。 构建管理体系 严格把关提升预审质量 宁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构建了“预审员初审—交叉互检—专职质检—部级抽检”的四级联控机制,确保质检案件覆盖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通过这一质量管理体系,预审后实审阶段X类文件检出率下降约15%。 在源头风险防控上,坚持“严审、严管、严治” 原则。严格审核备案主体与代理机构资质。今年以来,已清退4家无实际研发能力的企业,暂停5家低质量代理机构备案资格;精准识别并拦截38 件非正常专利申请,从源头上净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同时,针对具有授权前景的专利申请,主动为申请人提供专业指导,有效提升专利申请文件的质量与规范性。 在预审人才的培养上,推行“技术专家 + 预审导师” 的双轨培养模式,提升预审人员专业素养。通过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组织疑难案件研讨等方式,预审团队的业务能力显著增强。2024年,预审员人均年审案量高达340 件。 深化协同共治 精心“诊断”打造创新生态 在前端治理环节,运用实地核查、数据比对等多种手段,精准识别虚假主体与低质量代理机构。通过比对企业纳税社保人数、公司注册地等关键信息,坚决清退无实质研发能力企业,严格审查代理机构执业资质与历史案件质量,从源头阻断非正常申请通道,维护知识产权预审秩序。 在中端服务过程中,搭建起与申请主体高效沟通的桥梁,为 50 余家申请主体提供“预审质量诊断”服务。以某高校为例,通过专业诊断帮助其剔除3件不具备授权前景的专利申请,有效提升高价值专利产出比例,助力创新主体优化专利布局。 在后端管理阶段,建立季度案件复盘机制。针对授权率较低的企业,开展一对一沟通指导;对案件质量存在波动的预审员,进行问询督导,通过持续复盘总结,推动预审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宁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王海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