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山人来人往。记者 郑帅 摄 8月23日,由中宣部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福建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福州,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近30家中央及地方媒体、行业媒体的50余名记者组成调研采访团,在福州围绕“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主题开展调研采访,挖掘报道福州创新实践和典型经验。 在即食佛跳墙的香气、朴朴超市的物流链、烟台山的文艺夜色中,采访团触摸福州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深挖福州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感受这里的消费新活力。 新消费产品: 非遗珍馐走向全球餐桌 “哇,好香!”在位于马尾亭江长祥路的海文铭厂区,冷冻佛跳墙在热水中加热十几分钟开盖后,采访团的记者们发出惊叹。 这是“活力中国调研行”福州主题采访活动的第一站——福建海文铭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佛跳墙被誉为“闽菜中的状元菜”,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文铭每天生产佛跳墙4万份,其中67%销往福州以外市场,包括北美、欧盟、东南亚等地,让世界尝到福州的“海味匠心”。 “我们创新工艺,推出即食佛跳墙,只要简单加热,就能品尝到餐厅里一样的美味。”福建海文铭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欧于斌说,海文铭年销售额已达4亿元,只需要80名车间工作人员,佛跳墙成本降低了50%以上,也推动了大众消费。 生产车间标准化、数字化佛跳墙生产线引发采访团的好奇心。鲍鱼、海参、瑶柱等十几种食材经过分拣、烹煮等工序,进入数字化制汤系统熬制12小时,再称重、包装、冷却、速冻,随后装箱销往各地。 欧于斌说,佛跳墙一步步走出福州、走向世界,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液氮锁鲜、数字化制汤、全自动包装等一系列预制技术,极大保证了佛跳墙的正宗口味。加上冷链物流的支持,产品48小时内可以到达全国各地。 海文铭市场总监董可容介绍,海文铭成立于2016年,如今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佛跳墙生产商。海文铭创新打造了“产品+体验+文创+直播+互联网”推广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的销售网络。海文铭最近还推出佛跳墙文创冰淇淋,让中华美食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焕发新生。 马尾区商务局局长张少宜介绍,当前,马尾抓产业、促创新、优服务,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储能、水产品预制菜三大产业集群,并于2023年获评“中国水产品预制菜之都”。海文铭正是马尾依托水产品集聚优势发展起来的水产品预制菜特色产业代表,通过技术赋能、产品标准化建设,让福州味道飘香海内外,助力打响“海上福州”国际品牌。 采访团记者体验福州三条簪妆造。记者 郑帅 摄 新消费模式: 消费者手机下单即时送达 23日下午,采访团走进位于会展中心片区的朴朴前置仓中发店,他们对“手机下单、即时送达”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前置仓,所有货品分类摆在货架上,每个货架都有编码标识。消费者下单后,分拣系统自动规划路线并分配给分拣员,甚至连装商品所需的大、中、小号袋子都有明确标注。分拣员的智能手提终端设备瞬间收到订单信息,上面列明订单所有商品分布在哪些货架上以及最高效的取货路线。分拣员就近取袋后,开始在仓内穿行拣货,通常2分钟内完成一单商品的分拣与出库。之后,配送员立马骑车配送。 “过去市民买菜需要到超市或农贸市场,现在在家或办公室轻点手机,就能享受即时送达的便捷服务,新零售改变了市民的购物习惯。”朴朴公司公共事务总监林立说,在即时零售赛道,朴朴超市最大的特点在于“大仓模式”,单个前置仓面积约1000平方米,与此对应的是更丰富的商品和更高效的运营。一家小型超市的货品只提供2000种至4000种,朴朴前置仓提供近1万种商品,可基本满足消费者的一站式购物需求。 2016年,朴朴从福州起步,主打“半小时送达”,迅速成为行业生力军。今年5月,随着泉州首店开业,朴朴再下一城,目前覆盖了福州、厦门、武汉、深圳、广州、佛山、成都、泉州8个城市,在全国拥有超400个前置仓,为数千万用户提供优质购物体验。 “近年来,福州大力推广即时零售新业态,鼓励和引导电子商务企业探索发展即时零售新模式,助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福州还用好政策红利扶持企业发展壮大,把握福州市入选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的契机,积极向上争取中央资金扶持即时零售电商前置仓改造。”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当前,即时零售电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福州消费格局,朴朴超市、永辉生活、抖音即时零售等电商平台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为市民提供丰富便捷的购物选择。 新消费场景: 历史街区变身文旅新天地 夜幕降临,烟台山历史风貌区灯火璀璨,采访团在这里感受层出不穷的文旅消费新场景。 作为福建省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标杆,烟台山将商业新业态与古建老街有机融合,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文旅商新兴业态。街区别具一格的新中式茶馆、潮流艺术展、特色文创铺、主题咖啡馆等错落分布,吸引人们结伴打卡。在这里,采访团沉浸式感受了“老福州”与“新潮流”的碰撞。 盐仓遗址化身为充满文艺气息的休闲空间,白天这里是享用精致饮品、甜品与轻食的惬意场所,到了夜晚则会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3日晚,这里举办了三条簪体验活动,采访团多名记者体验了福州非遗三条簪。 “当三条簪的银光掠过哥特式窗棂,中西文化在此刻完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福州传统梳妆技艺(三条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黄秋辉说,三条簪是福州女子的传统发饰,形状扁平如剑,簪身上刻有精美纹饰。三条簪与新中式服饰结合,展现了不同文化元素的交融,让这种传统之美焕发新的生命力。 现在,无论在烟台山还是在三坊七巷、上下杭等街区,都可以看到头戴三条簪的游客在拍照。旅拍店纷纷推出相关打卡活动,比如“古厝拾光国潮旅拍”“银簪映新裳”等,让游客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留下美好回忆。不久前,“华妃”蒋欣也来到福州,连发“18宫格”,分享她在这座城市的美好时光。 据烟台山街区负责人冒山峰介绍,目前烟台山引入了餐饮、零售、配套、主力店等四大消费场景,在福州街区中实行差异化经营,有效集聚人气,暑期日均客流量七八万人次。 23日晚,街头艺人总决赛在安澜广场举行,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仓山区文化馆馆长陈静说,比赛推动了业态培育,目前烟台山街头艺术表演点位近10处,每天同步开放3~5个点位,审核备案街头艺人100余名,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常态化惠民演出,为文旅经济注入新活力。 仓山区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谢丽介绍,烟台山将商业新业态与古建老街有机结合,摆脱了传统景区化步行街或推倒重建的步行街开发模式,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文旅商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价值转变为新型文旅商价值,打造了一张城市新名片,成为福建省文旅商融合发展标杆案例。 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福州打造了三坊七巷、烟台山、船政文化城、鼓岭等一批文旅地标。三坊七巷获评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烟台山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成为展示闽都文化活力的会客厅。(福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