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金融监管分局立足闽西革命老区资源禀赋,持续引导保险资源下沉、服务提质、功能拓展,系统推进“四维发力”,以高质量保险服务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截至2025年7月末,龙岩辖区农险保费收入提供风险保障超479亿元,同比增长2.3%。 普惠供给强支撑,托举“百姓富”的根基 紧盯“一老一小”、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和基层服务短板,强化政策、产品、渠道三重支撑,推动普惠保险扩面增效。 一是政策支撑“治贫根”。联合民政部门为5.22万名脱贫不稳定人口定制“防贫惠民保”,实现政府全额保费补贴,截至2025年7月末累计提供风险保障28.63亿元,其中“防贫惠民保险”获农业农村部金融支农创新推广。 二是产品支撑“解难题”。推出“老年学平险”“银龄安康”及普惠家财险“岩家保”等产品,采取“政府买单+保险让利”模式,截至2025年7月末为孤寡、失能老人提供风险保障70.68亿元,平均理赔时效0.12天,“银龄安康”获省级金融创新成果。 三是渠道支撑“通末梢”。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设立百个“乡村振兴保险服务小店”,组建百人服务团队走村入户,实现保险服务“就近办、快速办”。 ▲中国人寿龙岩分公司为上杭古田五龙村老年人义务体检 科技赋能强驱动,点燃“产业兴”的引擎 围绕农村特色产业保障不足和科技应用短板,推动保险与科技深度融合,增强产业韧性和创新活力。 一是释放产业驱动力。立足“一县一品”产业布局,气象“导航”+金融“护航”为漳平水仙茶产业上“双保险”;“保险+期货”填补生猪养殖价格保障缺口,围绕“一县一品”“一县多品”为河田鸡、连城白鸭等特色农产品推出42款定制化农险,实现水稻、森林、烟叶等基础险种全覆盖,织密从传统种植到特色养殖的多维保障网络。 二是创新技术驱动力。针对龙岩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特点,应用无人机、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现森林保险查勘效率提升95%、误差率降至±3%,大幅节约人力时间成本;烟叶保险实现乡镇级温、光、水条件量化评估和精细化气象服务,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防雹作业432场次,覆盖26万亩烟田,减少灾损超4500万元,催生“产业红利”。 三是挖掘知识驱动力。落地“知识产权+政府+保险”服务模式,为蛟洋镇5件高价值专利提供全周期风险保障,降低企业维权成本超60%,激活乡村产业“创新基因”。 ▲漳平水仙茶干旱指数保险产品落地 ▲人保财险上杭支公司为林下中草药种植提供保障 联防共建强治理,奠定“社会稳”的基石 聚焦农房、林业、道路等领域高风险难题,推动“保险+治理”模式创新,构建多方协同的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农房隐患消解“筑安巢”。创新“保险+消防”服务模式,至2025年7月累计投入216万元完成3000余户农房电气火灾隐患改造,实现从灾后赔付向灾前防控转型。 二是灾害智慧监测“铸安盾”。整合气象、林业、保险数据,构建“灾前预警—灾中处置—灾后重建”智慧防控体系,提升病虫害监测预警时效80%,助力林业灾害早发现、快响应。 三是路网保障联动“护安行”。建立“气象预警+道路巡检+保险保障”机制,实现1.42万公里农村公路全参保,2025年以来累计提供157.3亿元风险保障,形成“智能监测—快速抢通—精准修复”的乡村道路安全屏障。 价值转化促持续,重塑“生态美”的画卷 创新绿色保险机制,支持流域治理、碳汇增值和环境改善,助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一是生态修复守护“山水之美”。辖区保险机构开发“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一体化综合保险”,提供风险保障超千万元;在全国首推林业碳汇指数险、古树名木险,覆盖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项目,通过市场化手段助力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二是绿色治理净化“环境之美”。建立“保险+服务+补偿”模式,结合武平“天然氧吧”的特色落地农村环境防控综合险;开展“生猪保险+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联动建设,8个乡镇落实“先处理后理赔”,减少环境污染,助力农村环境治理。 三是多元共治塑造“人文之美”。以保险为纽带,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发挥乡村治理合力。推动“村企”党建联建、长者食堂帮扶、“保险+康养”服务及乡村“反诈家园”建设,联动医疗机构打通“预防—诊疗—康复”闭环等,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创新“九龙江生态指数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