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长泰国寿以案说险:认清产品类型,勿信“高收益”

来源:福建新消费     发布时间:2025-09-28 12:14:01

一、典型案例:

    2024年8月,漳州市长泰区客户李阿姨去银行办理存款,一位穿着类似银行工作人员制服的人向她推荐一款“中国人寿的理财产品”,声称“每年存5万,存3年,收益率比银行定期高很多,还有分红”。李阿姨误以为是银行存款便购买了。第二年,她因急用钱想去提取,才发现这是一份保险产品,提前退保会损失大量本金,所谓的“高收益”也是不确定的分红演示,并非保证收益。李阿姨感到被骗,遂投诉。

二、案例分析:

保险产品的主要功能是保障,理财型保险(年金、分红、万能险)虽然兼具理财功能,但其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除合同明确保证的部分外),且流动性较差。本案例中,销售人员将保险产品混淆为银行存款、理财产品进行销售,夸大收益,隐瞒退保损失、费用扣除、收益不确定性等关键信息。

客户李阿姨盲目追求“高收益”,忽视了资金的流动性需求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三、风险提示:

中国人寿温馨提醒广大消费者:

一、注意核实身份。消费者购买保险时,应核实销售人员身份,确认其是否为中国人寿持证的保险销售人员,并可要求出示证件。

二是看清合同名称。合同封面上明确写有“保险合同”字样及产品具体名称(如“国寿鑫尊宝终身寿险(万能型)”)。

三是关注关键信息。消费者应仔细阅读保险责任、责任免除、现金价值表、费用扣除项目、犹豫期等条款。重点关注哪些收益是保证的,哪些是演示的(非保证的)。

四是利用犹豫期。保单通常有15天的犹豫期,犹豫期内退保可全额退还保费。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泰区支公司 吴小慧)


责任编辑:沙鹏成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