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慕再推出中国大陆台风模型

来源:中国保险报 作者:李雪艳人气:663次 发布时间:2007-09-19 00:00:00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 李雪艳)继2006年面向中国市场推出首个概率型地震模型后,慕尼黑再保险公司于近日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连续举行研讨会,介绍了公司新开发的中国大陆台风模型。

        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一个衡量标准是通过损失模型来评估未来的可能损失。基于此,慕再开发了概率性的中国台风模型。在实际损失数据和国际市场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国的台风易损性函数。结合财产价值的信息,模型可以计算出台风可能引起的损失。慕再表示,通过这一新的模型,公司可以评估台风对具体财产组合的经济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保险业和再保险业均经历了影响范围更大和频度更高的重大自然灾害。慕再统计的数据显示,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带来的保险和经济损失以及单一事件造成的最大潜在损失都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如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的最大潜在损失超过了600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保险损失。

        慕再认为,台风灾害给保险业和整个经济生活带来挑战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地区的财富过度集中,人们在高风险地区的聚居、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社会的高度易损性。因此,气候变化越来越引起关注。中国将不得不面对变化所带来的风险,而保险业也是同样。

        慕再表示,最近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季节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台风引起的潜在损失也急剧增加。

        以中国为例。2005年中国遭受了两次强热带风暴和五次台风的袭击,直接经济损失达650亿人民币。而2006年的台风“珍珠”和“桑美”更是打破了气象记录。其中5月的“珍珠”成为中国南海地区史上最强的台风;“桑美”成为继1956年台风“旺达”以来登陆的强度最大的台风。

        慕再认为,考虑到近50年以来记录在案的台风已经愈来愈强烈并有可能继续发生,中国面临的台风灾害形势非常严峻。既然台风的发生不可避免,其对财产的影响只能通过风险管理和预防措施来减轻,包括早期预警机制、改进防护措施、实施建筑设计规范和土地使用规划并进行监管;而巨灾保险等金融工具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责任编辑:陈祺曌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