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河旁,朱紫坊沧桑而恬静。 在1100年的日升月落中,它变换着不同的角色。它因南宋通奉大夫朱敏功四兄弟皆登仕门,一家朱紫盈门而得名;它曾拥有三座孔庙、一座府学院署,因学院林立而成为八闽学子心向往之的“学府街”;因为萨镇冰、方伯谦等海军名将从这里走出,它又有了“海军巷”的雅号。 如今,因为这流淌千年的血统,因为层出不穷的传奇人物与故事,因为芙蓉园、萨氏故居、方氏故居和其他历史文化遗产,朱紫坊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将迎来一个新的称谓: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近年来,福州加大文物保护、修复和重建的力度,镇海楼矗立在屏山之巅,三坊七巷焕发出勃勃生机,安泰河也通过整治重现水清河畅的景象。在《福州朱紫坊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即将出台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沉寂了许久的朱紫坊,将重新向世人展现它的独特魅力。 坊巷人杰地灵 朱紫坊街区位于安泰河边、于山之麓,北接津泰路,南邻圣庙路,东至津门路、花园路,西靠八一七北路,面积15.84公项,街区内有坊巷10条,基本保存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格局。南宋时通奉大夫朱敏功、儒林郎朱敏中、朝请大夫朱敏元、南安令朱敏修兄弟4人居此皆登仕门,朱紫盈门,故得名朱紫坊。如今, “朱紫达善境”的石牌坊犹在。 安泰河曾是福州的护城河,安泰桥唐时名“利涉桥”。据《榕城景物考》记载:“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荫榕叶中出。”足见当时的繁荣景象。宋时,修筑外城,朱紫坊街区全部被包入城中。安泰河两岸榕荫匝地,巷坊交错,酒市笙歌,宋代曾巩《夜过利涉门》诗吟:“红纱笼灯过斜桥,复观晕飞插斗杓。人在画楼犹未睡,满堤明月五更潮。”通过描绘持灯游城的夜色,反映当时朱紫坊一带已成为繁华的城市街区。 自有记载以来,朱紫坊一直是高官巨商大儒买地建房居住繁衍的福地。朱紫盈门的朱家四兄弟、宋代参政知事陈韡、明代首辅叶向高、近代纺织工业的先驱龚易图、近代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方伯谦、民国将领陈兆锵、抗日英雄张日章、抗日将领陈琛、著名爱国主义人士何公敢等,都在朱紫坊生活过。他们或留下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或留下古韵沧桑的名园宅第,让后人无限回味,成就了朱紫坊的独特韵味。 历史文脉悠长 在福州历史上,朱紫坊街区还是个文化教育机构集中的地方,有孔庙、清代全省教育行政的机构——提督福建学院署。到了清末,这里有三座孔庙、两座县衙、一座府学院署。旧时坊内有一峰书院,明代长史谢汝韵的“泊台别馆”亦在坊内。因为学院林立、学子云集,朱紫坊也成为“路逢十客九青衿”的“弦歌不绝”之地。如今,曾经林立的学院和衙署已经不在,单留一座孔庙,向人昭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福州孔庙位于鼓楼区圣庙路,朱紫坊街区的周边。福建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告诉记者,唐大历七年(772年),观察使李椅将州儒学移建于此,五代王审知置四门学,宋太平兴国年间改为孔庙。自李椅、常衮开始,福州就有了兴学兴教的传统。至南宋,福州作为八闽首府、文化精英荟萃之地,书院多达21所。朱熹曾赞道:“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据统计,福州历代进士达4000多人,在全国名列前茅。 名儒名士辈出,让福州有了“海滨邹鲁”的美称。而这一切与学院、学府林立的朱紫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名园名宅汇聚 有着1100多年的历史的朱紫坊,不仅整体为国家级文保单位,里面的萨镇冰故居和福州古园林芙蓉园也被列入单体国家级文保单位。这些名宅名园,可以说是朱紫坊皇冠上的宝石。 萨家大院是民国海军总长萨镇冰祖居,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中山舰舰长萨师俊的故居,是城区保存较好的古建筑。萨家大院始建于明代,面积2080平方米,五进。柱以上的斗拱、屋架等木构件雕刻各种图案,保存完好,大厅左右厢房门扇、隔扇、窗棂均系楠木,精雕细刻。花厅前有假山鱼池、亭台楼阁。有趣的是,整座大院前三进的房子是坐南朝北,而后两进的房子是坐北朝南。据了解,前三进更宽、后两进更窄,若从空中看是个簸箕形状,寓意“日进斗金”。 芙蓉园是朱紫坊内又一处胜景,曾有福州四大园林之一的美誉。芙蓉园始建于宋代,原为宋参知政事陈韡的“芙蓉别馆”,自西而东共有三座毗连。史载明代郑少谷曾为芙蓉园题写门联:“巷陋过颜,老去无心朱紫;园名自宋,秋来有意芙蓉。” 明代首辅叶向高曾居住在芙蓉园,并运来太湖假山,精心装点园林。至清朝,龚易图宦归,耗巨资建“芙蓉别岛”(又称“武陵园”),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极富福州民居特色。据载,当时 “芙蓉园”内有两座假山、三口鱼池,以及花亭雪洞、楼台水榭、曲桥回廊等,结构精巧。西花厅后座假山布置尤为出色,池上一峰耸立,有“芙蓉临空”“鹭臂吟风”“霞洞”“桂枝”“玉笋”等石刻,另有达摩面壁、龟、蛇等山石。园内有一棵据说是叶向高手植的古荔,枝繁叶茂,至今犹在。 除了上述建筑外,朱紫坊内还有方伯谦故居、麻王庙等历史建筑,亦有很强的文化价值。 4日起,本报推出《走进朱紫坊》系列报道,通过现场调查、专家访谈以及采访相关规划和管理部门等方式,带你了解朱紫坊的过去和现在,展望其未来。 如果你有关于朱紫坊的老故事、老图片、老文物,欢迎致电968800、寄信至鼓楼区小柳路85号福州晚报采访部,或来报社提供相关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