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福建新消费讯 又是一年一度花样中毒的“蘑菇”季节了,为了尝鲜,本着“神农尝百草”的精神,消费者们在“中毒”的边缘疯狂试探。 吃蘑菇后看见小人儿据说长这样 吃野生菌中毒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现在正是梅雨季节,气温湿热,雨水多,是各种野生蘑菇生长旺季,也是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中毒的高发期。一旦误食,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翔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了“蘑菇”专项检查: 一是着重检查超市、农贸市场,要求其不得收购、制售野生蘑菇,一经发现将强制收缴。此外,要求有关经营户做好进货台账,发现干湿野生菌类的要及时检查进货渠道。 二是督促所有食品经营单位不得销售野生蘑菇及其制品,所有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单位食堂不得采购、制售野生蘑菇及其制品。 三是加强对辖区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督检查,严禁各餐饮单位采购加工野蘑菇,防止消费者误食野生毒蘑菇,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瞧“我”还是药呢 香菇是药食同源的一种中药材,它具有扶正补虚,健脾开胃,祛风透疹,化痰理气,解毒,抗癌的功效。对于身体出现的正气虚衰,神疲乏力,纳差,消化不良,贫血,佝偻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慢性肝炎,出现的盗汗,小便不尽,水肿,荨麻疹,毒蘑菇中毒,肿瘤等疾病和症状,都有良好的调理和治疗作用。在药店也是随处可见。 毒蘑菇 毒蘑菇又称毒蕈或毒菌,指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种类达400多种。根据毒蘑菇中毒作用机制和典型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以下五型: 1.胃肠炎型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预后较好。 2.神经精神型 除出现消化道症状,精神症状如兴奋、狂躁、幻视、幻听等,同时可伴有瞳孔缩小、多汗、唾液增多、流泪等症状,预后多良好。 3.肝脏损伤型 该型多数中毒患者在出现消化道症状后呈1~2天的“假愈期”,之后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纳差、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等症状,经积极治疗,约2~3周后渐趋恢复。少数病例呈爆发性态势,因肝性脑病、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 4.溶血型 除消化道症状外,还会出现腰腹部疼痛、无力、深褐色尿、贫血、肝脾肿大等急性溶血症状,严重溶血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此型还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5.光敏性皮炎型 可出现皮肤红肿或疱疹,日光照射后症状加重。 预防野生蘑菇中毒最重要的方法是: 不采、不食野生蘑菇,不购买市场上的野生蘑菇。如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精神错乱、幻觉或其他更严重的症状,请及时到医院就医治疗! (吴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