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股市大幅震荡,与资本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保险产品——— 投资连结保险(简称“投连险”)处境相当尴尬,对于济南的各家寿险公司来说也早已成了鸡肋。10年前,济南拥有了第一批投连险投资者,3年前,第二批投连险投资者大量涌现。投连险到底能否给投资者带来收益? 投连账户有进有退 近日,关于投连险的两个消息引起了业内人士和投连险投资者的关注,一是信诚人寿向中国保监会申请关闭打新股投连账户,得到了保监会的批准,这是此前保险行业唯一的打新股投连账户;二是泰康保险申请新设4个投连险账户,分别是优选成长型投资账户、稳健增强型投资账户、收益增强型投资账户和开泰-稳利精选投资账户,这一申请也得到了保监会的批准,此前,泰康已经拥有5个投连险账户。 投连账户的关闭和开设,都是在股市震荡、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信诚人寿关闭打新股投连账户,显然是由于新股频繁破发,打新股风险已经显而易见。信诚人寿山东分公司相关负责人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谨慎,由其总公司人士出面对记者进行了书面回复。信诚表示,尽管打新股账户关闭,但也将向保监会申请开设新的投连账户。目前,信诚人寿已经有7个投连账户投入运营,分别是平衡增长投资账户、策略成长投资账户、积极成长投资账户、稳健配置投资账户、优选全债投资账户、成长先锋投资账户、现金增利投资账户。 股市大起大落,投连险受制于资本市场同样大起大落,备受争议,但大多数保险公司的总部并没有放弃投连险市场,至少相关产品线日趋完善。今年1月,中意人寿推出新款投连险;去年 12月,海康人寿等推出了5个投连险账户;去年全年,共有20款投连险新产品上市。 济南市场已成鸡肋 投连险新产品上市本是一件好事,但泰康人寿山东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却婉言拒绝了记者的采访,泰康内部人士透露,其实泰康在济南市场基本上已经不销售投连险产品。投连险新产品主要针对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信诚人寿山东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也不愿多谈济南或山东市场投连险销售情况,其强调“从去年开始信诚就响应保监会保险回归保障的号召,主推分红及养老险种,不断推出以保障为主体的新产品”。显然,投连险并不是其主推产品。 记者从我市多家银行了解到,2008年股市大幅下挫,致使2007年多家保险公司主推的投连险产品出现账面浮亏,部分投资者不能接受这一现实,与当时主要的销售渠道银行发生争执,从此投连险全线退出银行。保险业内当时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反思,认为投连险作为风险相对较高的保险产品,不适合作为银保产品销售,尽管2009年上半年股市呈现结构性牛市,投连险并没有恢复在银行的销售,至今,不少银行仍是谈“投连”色变。 2000年开始销售第一批投连险的平安人寿济南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10年来投连险的销售和市场反应可以看出来,济南大多数投资者尚不成熟,不能理性面对风险,投连险只能通过保险代理人渠道,针对有较强风险承受能力、有一定资金实力的投资者销售,但2003年、2008年两场因股市下跌带来的“投连风波”,把保险公司也吓坏了,即便在保险代理人渠道也不敢主动推销,平安在山东市场每个月的保费收入数亿元,投连险不过几十万元,已经是鸡肋。 长期投资收益可观 让不少投资者和业内人士讳莫如深的投连险,到底能不能带来收益呢? “投连险除了可以提供一定的保障,长期盈利能力也是相当可观的。”平安人寿济南分公司营销精英张爱云告诉记者,十年前她的第一批投连险客户目前都非常满意,只要坚持下来,赚的钱远远超过存银行。2003年,有些客户忍受不了账面暂时亏损,转换成了分红保险,目前来看收益都远不如一直持有投连险。 记者通过平安官方网站查询了其进取型投连险10年来的净值变化,2001年3月31日为1.03元;2008年1月10日为最高点,4.27元;2008年10月30日跌入低谷,2.38元;最新的净值为3.34元。 泰康人寿一款2003年上市的投连险产品,到2010年年初净值增长10倍,业界称“超越了王亚伟的基金”。 从今年一季度投连险表现来看,与股市紧密相关的进取型账户平均收益跑赢了大盘,在市场整体下跌的情况下,泰康等多家公司的进取型投连账户实现盈利。业内人士称,投资者往往可以承受基金的亏损,却不能承受投连险的亏损,其实,保险公司的投研能力不亚于基金公司,且投资更为稳健。 信诚人寿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连险投资者应秉持长期投资的理念,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也证明,人们往往无法克服短期内资本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信诚非常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看好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的发展。只有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才能克服资本市场短期内可能带来的波动,从而实现资产的增值。 业内人士同时提醒投资者,每家保险公司的投连险一般包括进取型、平衡型、稳健型、保守型等账户,主要投资方向分别为股票、混合、债市、货币,其风险由高到低,投资者可以通过转换账户规避风险。“目前股市已经处于相对低点,几年后回过头来看看,或许现在正是买入进取型投连险的好时机。”多位保险业内人士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