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黑马”泰康最快达183%老牌寿险公司增速平稳

来源:理财周报 作者:佚名人气:262次 发布时间:2008-03-17 00:00:00    分享到:
3月10日,保监会张榜公布2008年度首月保费收入。如同红红绿绿的股市,各家寿险公司月度保费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涨有跌,涨者如正德人寿同比增长近20倍,跌者如中保康联则缩水过半。

  股票涨跌看似无规律可循,实际上难逃价值波动二字。保险公司保费起落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记者将抽丝剥茧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

  第一军团:

  增长绝对值大但比例低

  从保险公司的规模以及成立时间上,国寿、平安、太保、泰康、新华是毋庸置疑的第一军团,他们垄断了8成的市场份额。

  国寿股份1月份保费收入为306.52亿,同比增长33.08%,同比增速并不高,但从绝对数来看,国寿保费收比去年同期增加76.19亿元,增幅甚至超过2007年保费规模位列第8的生命人寿全部保费收入。

  平安人寿1月份保费收入为108.2亿,同比增长42.86%。从绝对数来看,其保费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32.46亿元,增幅高于2007年保费规模位居13位的民生人寿全年保费收入。

  太平洋人寿1月份保费收入为81.58亿元,同比增长83.26%。从绝对数来看,其保费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37.06亿,但与2007年12月相比保费仅增长31.52亿元。由于紧追其后的泰康人寿同期增长近50亿元,所以月度保费收入第三位的宝座暂时被泰康抢走。

  除去受基数较大拖累外,产品结构也影响到三家公司的保费增速。国寿股份和太平洋人寿至今迟迟没有推出投连险,平安去年9月份虽有新的投连险问世,但是公司层面仍以万能险为主打,这种产品格局势必影响到保费增长提速。

  此外,与新公司相比,三家老牌保险公司网点铺设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分支机构数量增加对保费的拉动作用几乎可以忽略。

  第二军团:借力投连、银保和网点 不断刷新保费座次

  数量最庞大的要数第二军团保险公司,以合资保险公司以及增长迅速的中资保险公司为主。由于其人力和渠道网点均处于上升周期,保费增长比例也大多呈现倍数级。

  其中稳居总保费规模第7位的太平同比增长121.67%,第8位的友邦增长38%,第9位的生命人寿增长345%。

  人保寿险继去年保费规模跃进前10位后,1月份再次入账9.71亿,同比增长950.62%。人保寿险副总裁宋福兴表示,去年起步的与人保财险交叉销售业务今年初势头迅猛,1月份公司实现交叉销售保费收入约1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总和2000余万。

  民生人寿1月份保费规模4.13亿,同比增长244%。其中个险渠道同比增长113%,银保渠道同比增长634%。民生人寿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银保渠道增势迅猛,主要是由于我们在1月份推出了一款银保渠道专属的万能险,受到了市场的极大欢迎。”

  去年在投连险上表现抢眼的联泰大都会依然势头不减,同比增长1479.43%,同门兄弟中美大都会略显逊色,同比增长429.02%。

  据了解,联泰大都会与中美大都会主打产品均是花旗银行代理的投连险产品,2008年1月份对保费增长贡献应该相差不大。但是,2007年4月份,联泰大都会江苏分公司在南京开业,而中美大都会去年没有增设分支机构。

  总部位于大连的首创安泰1月份保费收入3.58亿,同比增长862.64%。据了解,其保费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2007年增设的十余个地市级营销服务部,以及发展了33家合作经代公司。此外,新建的电话营销渠道已经正式运行,亦有保费开始入账。

  华泰人寿1月份保费收入为1.79亿,同比增长1247%。华泰办公室主任张建斌表示,保费同比大增主要是由于分支机构的增多,以及银保和团险渠道的发展。

  保险公司新秀:基数低 势头猛

  据理财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今新成立的寿险公司达十几家,由于发展时间短,规模较小,尚属新秀,由于基数低的优势,保费翻倍。

  正德人寿1月份保费收入为2.19亿元,同比增长1941.61%,同比增长最快。正德人寿有关人士解释说,去年1月份公司刚开业不久,当时只有总公司在开展业务,所以基数比较低。现在公司已经拥有了黑龙江、上海等4家省级分公司,规模上去了,保费自然水涨船高。

  据了解,正德人寿2006年11月正式开业,保监会统计显示,正德人寿2007年1月份保费收入为0.11亿元。

  与正德人寿情况类似的还有同年成立的中新大东方。中新大东方1月份保费收入为596万,同比增长524.46%。该公司2006年5月成立,2007年1月份保费收入仅为95.45万元。

  某新公司一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对于成立时间较晚的保险公司来说,去年1月份保费收入肯定少得可怜,具有基数低的优势,即使保费翻番也不是难事。所以,只要2008年1月份保费多出几百万,同比增长指标就会比较好看,但实际意义并不大。

  “这种高比率的增长并不是一个常态,如果三五年后我们仍能保持这个速度,那我们就真的厉害了。”该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陈祺曌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