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无字天书:让人难以接受的太平洋乘意险

来源:山东新闻网 作者:人气:234次 发布时间:2010-03-21 00:00:00    分享到:

车站搭售的保单 多处栏目为空白

 

    汽车站卖票时代售1元保险,本来大家认为比较小的事情,可是就有人叫起真来!对这一元钱的保险有质疑。因为保险单上没有乘客的亲笔签名和乘客的基本信息,实为是无效保单。

    乘客质疑保险效能

    近日,在济宁上学的张小姐向本站来电反映,自己家住兖州,经常从济宁汽车总站乘坐客车,但最近几次在车站总站购买车票时售票人员在不告诉她的情况下搭售保险。“尽管一元钱不算多,但车站未尽其告之知义务,而且保单上也没有写明乘客的信息,如果发生意外能得到赔偿么?!”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济宁汽车总站进行调查。车站人流量较多,记者观察了车站的2个售票窗口,在十分钟的时间里大约有二十名乘客购买车票。在购票过程中,售票员没有提前告知一名乘客车票和保单一起搭售,只是对乘客报出价格,并在出车票的同时打出一张保单一并交给乘客。记者仔细查看了这张“太平洋保险”公司的保单,上面标明了意外伤害保险金额10000元,意外伤害医疗保险金额2000元,保险费1元。但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投保人”一栏没有任何信息,“身份证号”也是空白,最下面“投保人签名”和“投保日期”更是空白,那发生意外后乘客凭这么一张简单的保单能拿到保险费么?

    一名去青岛的乘客看着手里的保单表示,自己不知道保险是自愿购买的,“(售票室)里面递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乘坐客车必要的单据啊”。对于这张保单有多大的效力乘客更不甚了解。记者还注意到一个情况,有些乘客在未上车时就把保单丢到了地上。

    记者就此致电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的95500客服专线,客服人员对于保单没有乘客亲笔签名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只要是持有空白保险单的人均可在出险后按照合同条款领取保险赔付金,而一旦丢失了,则无法领取。

    车站、乘客各持一词

    该车站工作人员表示购买保险属于自愿行为,如果不买也不会强求。不过乘客对此却表示无奈,“你不事先说明就把保单卖给消费者,然后再说可以退,一些不懂的乘客和赶时间的乘客当然不会计较这一元钱了,但总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一名出差的乘客说。

    “如果买了保险乘车不就有保障了么?”一些乘客也有这种疑问。记者查询了相关材料,《道路运输条例》第三十六条及《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都明确强制规定,客运经营者应当为旅客投保承运人责任险。也就是说,乘客发生意外的医疗费是有明确的承担主体的,并且无论是车辆所有人还是保险公司都有能力承担3000元范围内的赔偿责任的,因此乘客几乎无任何风险可言。就医疗险的保险理论而言,乘客是不可能在获得车辆所有人的赔偿后,再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重复要求保险公司再次给予理赔的。同理,保险公司也不会在车辆所有人的赔偿后,再次就乘客此次医疗费的支出给付保险金的。因此,乘客意外伤害医疗险的规定,抬高了保险费,增加了乘客的经济负担。

      律师观点保险代售违规

    另外,这种保险凭证存在着多处涉嫌违规的地方。

    来自法律界的资深律师杨力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说,首先,该保险涉嫌违法签署和销售无效保险合同。目前出售的乘客意外险,保险公司没有要求乘客以书面的形式填写投保单并亲笔签字确认;也没有要求乘客指定受益人及其受益份额;更没有就保险合同条款及免责条款履行说明和明确说明的法定义务。

    依据《保险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未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的,合同无效。其次,《保险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保险合同应当包括下列事项:投保人、被保险人名称和住所,以及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的名称和住所;保险期间和保险责任开始时间;保险金赔偿或者给付办法;订立合同的年、月、日等等信息。而这种意外伤害保险无被保险人身份信息、无具体车次、座位号等车辆信息、无具体的保险期限等信息,保险单上没有加盖日戳,也没有任何与车票相关联的信息……该保险是随机销售给任何一个班次和车次的乘客的,保险公司没有留存任何一位购买该保险的乘客的个人信息,这涉嫌侵害保险消费者利益。

    而济宁长途汽车客运站利用独占地位,在卖汽车票时,只要乘客没有特意提出不购买保险,便随同乘客所购买车票捆绑销售“乘意险”,从而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粗放的保险销售背后

    按照保险业内的标准,太平洋保险公司济宁中心支公司要根据一定比例向济宁汽车总站支付代理手续费。这也就是汽车站在销售时模糊销售的主要原因。

    记者粗略的给汽车总站算了一笔账,平时车站客流量在一万人次左右,记者观察的二十名乘客中只有二人明确声明自己不要保险,其他十八人均购买了保险,购买率在九成左右,仅凭搭售保险每日就可有近万元的收入,汽车站兼职“保险业务”也就不足为奇了。
责任编辑:陈祺曌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