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福建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施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福建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12月1日起施行,这是福建省首部专门规范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福建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迈入法治化、规范化发展新阶段,对筑牢气象防灾减灾防线,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布会上介绍了《条例》的有关情况。 《条例》的特色亮点: 立足福建实际,强化协同效能。《条例》立足以人为本、服务发展,将“政府主导、统筹协调、科技引领、安全规范”原则法定化,对人工影响天气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聚焦关键环节,强化全链条管理。《条例》从工作机制、规划建设、组织实施、安全监督,到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置,构建了全流程管理体系,填补福建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制度空白。 推动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条例》鼓励科技创新,推动作业装备和技术升级。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趋利避害的重要作用。助力粮食安全、水资源保障、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 发布会上相关部门 还就以下问题作出解答 ↓↓↓ “十四五”期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取得的进展 “十四五”期间,福建省气象局围绕全面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进一步完善福建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推进监测、指挥、作业、安全管理和科学试验等工作。 率先在全国建立冰雹跨省联防协作机制;持续加强机器学习、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开展新型观测设备及作业装备业务示范应用;开展作业站点和作业装备升级。 “十四五”期间,福建年均增雨近7.7亿吨,防雹减损约8.93亿元,烟叶因灾损失率由常年13%降至5%,服务保障成效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期间,福建省气象部门在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构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构建以“1262”为标志的福建特色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根据12小时、6小时和2小时递进式滚动预报,配合“三个提前”——提前划定防范重点区域、提前预置救援力量和提前部署人员转移。时效逐步缩短,空间逐步精准,递进式精准锁定灾害防范重点区域。 深化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一方面,完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建立了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目前预警叫应正确率达100%。 今年以来,福建省气象部门有效防范应对了78次灾害性天气过程,新增8个避险案例获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下降到0.315%。 “十四五”期间,福建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精准预报业务实现“数智化跨越”。福建联合多方力量,创新打造一聚焦、一主线、六维协同的“116”智能数字预报工作体系,显著提升了极端灾害性天气“早预警、早应对”能力。 综合观测体系实现“立体式覆盖”。围绕“数字福建”“海洋强省”战略,福建全力推进“陆海空天”综合立体观测网建设,全省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平均间距缩小至6.94公里。建成全国首部S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进一步提升对强对流天气的精细化监测能力。福建首次在台湾以东洋面布设海洋浮标站、试运行全国首艘海洋气象移动观测无人艇,进一步强化了海峡和远海观测能力。 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高层次突破”。全省共有54名正高级工程师,累计1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3人入选中国气象局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 福建省如何丰富和传播好“妈祖”方案福建实践 福建的“1262”福建特色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在国新办“十四五”发布会上被中国气象局专门介绍,并与精准预报技术结合固化为智能工具,成功融入“妈祖”智能体走向国际。 福建为所罗门群岛研发的海洋气象灾害解决方案,作为海洋岛屿国家的典型实践,也纳入了上海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 三明、平潭、福州等地在暴雨服务、海岛交通气象、城市防涝等方面的成熟经验,正持续丰富“妈祖”方案的实践内涵。 近日,“从妈祖到MAZU”全民早期预警中国实践主题采访活动在福州启动。由主流央媒及“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组成的多元采访团,实地探访了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在防灾减灾、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实践成效与创新探索。 未来,福建省气象局将深化“1262”机制创新,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妈祖”方案福建实践样本;持续提炼“妈祖”文化中蕴含的防灾智慧;积极参与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系列活动,重点向东南亚地区和海岛国家推广福建实践。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海博TV |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