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干部职工正紧紧围绕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的要求,深入实施“九大工程”,在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守牢市场安全底线等一线战场奋勇争先、建功立业。本刊特辑,分别以“焊”卫、破冰、“链”通、跨越为主题,讲述市场监管人在新福建建设中,勇挑重担、敢为人先、协同奋进、追求卓越的故事,激励全系统干部职工勇当深入实施“九大工程”优等生,奋力书写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茶香“链”两岸,标准通心桥 福建,这片孕育了乌龙茶文化的沃土,不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茶人,也牵系着海峡对岸的乡愁。台湾茶,最早便源自福建。那一缕清香,是血脉相连的味道,是游子心中最柔软的记忆。 时光回溯到多年前,一位台商谢某怀揣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和一张泛黄的福建地图,踏遍八闽大地,只为寻一处能种出台湾味道的茶山。最终,他在漳平永福找到了答案——这里山高雾浓、气候宜人,与阿里山如出一辙。于是,“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应运而生,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的一座桥梁。 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茶树喝着发酵后的豆浆长大,茶叶带着独特的豆香与甘醇,仿佛诉说着两岸茶农共同的心血与智慧。然而,这样独具风味的高山乌龙茶,在2019年之前却一度难以打开市场。原因竟然是:大陆的乌龙茶标准里,有铁观音、水仙、肉桂……唯独没有“台式(湾)乌龙茶”这一类别。台农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茶叶,销售时只能标上其他标准,从而导致销售受阻、投诉频发,甚至遭遇恶意敲诈。 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福建市场监管人挺身而出。他们深入茶园,走访台企,倾听台胞心声,指导制定了一系列标准——涵盖从育种、栽培、加工到冲泡的全生命周期,共5项共通标准。这些标准,不仅是技术的规范,更是情感的纽带,是两岸同胞携手前行的见证。 随着标准落地,漳平台式乌龙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产量增长115%,产值提升112%,产品远销海外,真正实现了从“无名之辈”到“香飘四海”的蝶变。这背后,是一群坚守初心的人,用责任与担当,为两岸茶农铺就了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不仅如此,标准化的力量还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省标准化院与天福茶业联合构建“两岸茶业研学标准体系”,其中《茶艺师培训规范》让两岸茶艺教学有了统一的语言,培训效率提升40%,直接带动收益超2000万元。而花卉行业也在这一模式下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海峡两岸共通 中式插花技艺通用要求》成为两岸插花花艺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重要依据,近三千名从业者从中受益,心灵手巧之间,绽放出两岸融合的芬芳。 这一段段故事,不只是标准的诞生,更是两岸同胞情感交融的真实写照。从一杯茶,到一束花,从一份标准,到一份信任,它们串联起的是文化认同,是共同发展的愿景,更是一份跨越海峡、历久弥新的深情。 福建市场监管人说,未来,这条路还将继续延伸,因为只要两岸心连心,标准就有温度,产业就有希望,茶香、花香也会越飘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