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 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称,今年前三季寿险业赚369亿 正在结构转型的中国寿险业,已开始出现向上拐点。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昨日在上海透露,1-9月,全国寿险行业利润总额达到369亿元,预计今年10月份后,寿险业增长态势将明显好转。 陈文辉是在“中国寿险发展与监管高层研讨会”上作上述表示的,该论坛由中国太平洋(16.39,0.01,0.06%)人寿保险公司承办。此前,中国寿险业刚刚度过了趸缴向期缴、投资型险向保障型险转型的阵痛期。 此外,由于资本市场回暖,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上升,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保持充足。陈文辉称,截至2009年9月底,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溢额达到1270亿元,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由去年的8家减少至现在的5家。但他未透露具体保险公司的名字。 前9月寿险保费达6249亿 根据监管统计,2009年1-9月,寿险业总保费收入624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称同比)增长4%。陈文辉称,增长速度尽管同比有所回落,但这个增长是在去年基数较大、今年整体经济比较困难以及行业主动进行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取得的。 “预计今年10月份后,寿险业增长态势将明显好转,全年将确保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实际上,今年9月数据已经出现明显向好的变化。” 陈文辉说。 陈文辉介绍,2007年资本市场的高涨,使国内部分保险公司出现了强烈的通过投资赚钱的冲动,盲目追求规模快速增长,大量发展短期投资型保险业务,特别是银行渠道业务迅猛增长,到2008年上半年,这种冲动发展达到高峰,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4%,创下十年增速新高。 然而,行业发展出现过热的迹象,也让寿险业务结构失衡问题暴露:体现寿险业核心优势的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占比下降,新业务内涵价值不高,期缴比例下降,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行业面临着偏离科学发展方向的风险隐患,甚至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质疑。 去年以来,保监会一方面保持偿付能力监管的高压态势,先后对偿付能力不足的7家公司采取了停止批设分支机构、限制业务规模等措施;另一方面注意把握力度和节奏,帮助公司增强资本实力,先后推动12家寿险公司进行增资,改善偿付能力状况。 寿险结构调整显效 中国保监会从去年8月起采取系列监管措施,引导寿险业进行结构调整,经过一年的阵痛,寿险业结构调整成效逐步显现。 陈文辉昨天拿出几个数字做出证明:今年前三季度,寿险业标准保费同比增长18%,远超过规模保费的增长速度;寿险新单业务中,期缴保费同比增长31%,期缴产品占比高可以降低资本金压力,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占市场份额接近90%的前七大寿险公司新业务的保险金额累计达到49万亿元,同比增长16%。 此外,陈文辉还透露,今年上半年,前七大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总和达到358亿元,同比增长40%,寿险公司实际业务价值显著提升。1-9月,寿险行业利润达到总额369亿元。 至于明年的寿险业发展,陈文辉表示,仍要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寿险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点,在当前正处于一个低利率时代尤为重要;同时也要争取相关支持政策,比如争取税收优惠,支持上海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以利于充分发挥长期储蓄和保障功能。 |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





